@KTzone » 消閒 - 不解之謎 » 近年在中國發現的"怪物"疑為傳說中的"太崴"


2011-9-28 14:33 靈異王
近年在中國發現的"怪物"疑為傳說中的"太崴"

[img]http://sci.ce.cn/funny/03/200707/26/W020070726401998855209.jpg[/img]
[font=標楷體][size=4]人們常說“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形容人膽大妄為,可很少有人真正見過“太歲”是何模樣。“我們發現了一個‘太歲’!”昨日,開發區雙D港居民王先生興衝衝地向記者反映了這件稀奇事。“一位會‘算命’的人認識這個東西,稱這是‘太歲’。”王先生表示,“算命先生”還說,這個東西不吉利,讓趕緊處理了。

    據王先生介紹,24日傍晚,工友們在雙D港海邊把從海裏挖上來的沙子進行篩沙,突然篩出來一塊大“石頭”,一位工友便上前準備將其扔出去,結果一拿,手裏軟軟的,“工友被嚇了一跳,怕是咬人的生物,立即撒了手。”王先生說,工地上的人都圍過來看,誰都不知道是何物,工友便好奇地將它裝在塑膠袋裏帶了回來。

    昨日,記者在開發區雙D港都悅裏小區,見到了“太歲”的真面目。它的表面還殘留著泥沙,因此看上去有些臟,遠看就像一塊石頭。可是用手一按,“石頭”竟軟軟的,而且很有彈性。仔細看,其“皮膚”是白色的,就像一塊大肥肉。王先生說,剛發現時,“太歲”大約20釐米長,現在好像縮水了,體積小了一些。

    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大連市自然博物館動植物專家張淑梅,她表示,“太歲”只是民間傳說的一種物體,沒有具體的實物和定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有過對‘太歲’的記載,但是描述非常模糊。”張淑梅介紹,南方曾有人稱挖到“太歲”,中科院對樣本進行過檢測,發現其本身可能是醛的聚合物,根本沒有生物細胞,也就是說,它可能是非生物體。據了解,《地理雜誌》也曾對各地發現的“太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但現階段,人類對“太歲”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

[img]http://sci.ce.cn/history/01/200708/15/W020070815266668402503.jpg[/img]
罕見“太歲”城區現身(攝影 李雙琦)



    俗話說“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然而,這個千百年來一直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太歲”,就靜靜地躺在一家賓館的臉盆裏。8月13日,記者目睹了“太歲”的真實面貌。

    緣分:隨手揀塊肉

    這家賓館的經理張致源介紹說,20多天前,他那上中學的15歲兒子張華男,路過中國醫科大學南面的一個建築工地時,發現施工人員將一些像肉的塊狀物體,拋扔在水泥地上。張華男喜愛探索自然科學知識,他覺得這些塊狀物體很像書上記載的“太歲”,便選擇了其中最大的一塊拿到他爸爸的賓館。張華男清洗掉這個肉塊上的泥沙後,用清水將它浸泡在一個臉盆中。

    疑慮:擔心是肉瘤

    張致源見兒子拿回一個大肉塊,以為是醫院拋棄的肉瘤子,十分反感。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張致源發現,大熱天兒的,這個肉塊不僅不腐爛,還沒有任何異味。更令他和眾人驚奇的是,蚊蟲、蒼蠅等,從來不往這個肉塊上落。20多天后,這個肉塊依然如故,不腐、不臭、不枯。張致源這才放下心來。
運氣:竟然是“太歲”

    8月13日下午,經過有關專家認定,這個肉塊,就是大名鼎鼎、神秘莫測的“太歲”。當天下午,記者看到,這塊“太歲”為橢圓形,長26釐米、寬24釐米、厚13釐米、重3.4公斤。該“太歲”一面呈深棕色,另一面呈灰黑色,四週呈白色,並有層次紋理,似有生長痕跡,觸摸手感光滑,略有黏液,並且極富彈性,狀若肉塊。

    史載:“太歲”有來頭

    有關專家介紹說,民間傳說,“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別稱。木星每12年繞太陽一週,每年都有一個相對應的地下位置,出現一個神秘莫測的“太歲”。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

    我國古籍《山海經》中記載,“太歲”被稱為“視肉”、“聚肉”、“肉芝”,可以食用,並且“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說明“太歲”能夠生長。《山海經》解釋“視肉: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肉芝”收入“菜”部“芝”類,具有“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特點,並描述“太歲”“肉芝狀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

    科研:“太歲”價值高

    有關生物專家介紹說,“太歲”的主要成分,是“大型罕見粘菌複合體”。它既有原生生物特點,又有真菌特點,是活的生物體,世界罕見。該“粘菌複合體”,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古生物活體標本,人類和一切動物的祖先。

    “太歲”體內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質,在食品添加劑、無公害食品開發、食品防腐領域有重大開發價值;“太歲”生命力、適應力極強,體內含有提高免疫力物質,在保健品方面有開發價值;“太歲”通過吸收有機質和腐殖質,可以自身複製,在醫藥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統方面,有著重大科研價值。

    有關專家認為,“太歲”應該生長在山區或郊外,並且多年難得一見。這塊“太歲”卻在城區內現身,實為罕見,是個待解之謎。

[img]http://sci.ce.cn/history/01/200709/25/W020070925470610552945.jpg[/img]
肉靈芝



    民間有句俗話形容膽大,叫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今天,您可以前往省城李鴻章故居,親眼目睹“太歲”真容。此“太歲”可不同凡響,它是一種在民間被稱作“太歲”的生物體——“肉靈芝”。  



    昨天上午,“太歲”由外地運到合肥。李鴻章故居陳列館副館長吳勝告訴記者,在合肥展出期間,“太歲”將被放在盛滿井水的透明水箱裏,因為相對而言,井水污染小、沒有化學物質,適合“太歲”生活。因為它生活環境的特殊,它又被譽為“生物和氏璧”。仔細瞅瞅,它比較像一塊發灰黃顏色的大石頭。

    說到“太歲”的發現過程,還有一番曲折。昨天在李府,有關專家介紹,2004年,陜西一位農民在黃河龍門段打魚時,在河灘上發現一個怪異的“肉蘑菇”。隨後,西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楊興中和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教授米烈漢認真研究發現,“肉蘑菇”無論是外觀形態還是組織結構,都和《本草綱目》中對“肉靈芝”描述的生物特徵完全一致,兩位學者認定,這就是古籍中以“肉靈芝”、“太歲”、“聚肉”名稱出現和記載的奇特生物。

    經專家考證,這株“太歲”高61.5釐米、寬42釐米、周長110釐米,重36公斤,生長至少在千年以上,是當時所發現的歷史上最大、最重的“肉靈芝”,曾被譽為“中華第一芝”。

    “肉靈芝”中國研究開發中心學者王海鷹告訴記者,“太歲”靠水生活,再生能力很強,隨意切割幾天后都能再生。一旦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肉靈芝”就會進入休眠期。當再次處在適合它生活的環境時,它就會醒來,繼續生長,是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外的第四類生命體。

[img]http://sci.ce.cn/history/01/200712/10/W020071210531312522450.jpg[/img]
[img]http://sci.ce.cn/history/01/200712/10/W020071210531314484944.jpg[/img]
去年6月30日,陜縣張茅鄉蘇村少年蘇偉在河道裏發現一個神秘的“肉團”,而至今全國已發現20多個類似的“肉團”,它們是否為傳說中的“太歲”?而關於“太歲”,民間有“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又被《本草綱目》等稱為“肉靈芝”,食用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曾派三千童男童女尋覓。“太歲”究竟為何物?能否延年益壽?人類對它究竟了解多少?

    河道驚現神秘肉團

    正午陽光下,陜縣張茅鄉張茅村村南的河道鮮有人蹤,萋萋荒草中,僅有一兩個孩童嬉戲其間。這與一年前的7月份相比,情景迥異:因為一個少年偶然發現了一個神秘的肉團,當時這裡引來了很多人。

    神秘肉團的發現者為16歲的蘇偉,家住離張茅村不到三里的蘇村。蘇偉的父親蘇和平在張茅村公路邊開設了一家煤球廠。6月30日,放假的蘇偉來到煤球廠玩耍。中午時分,連續三天暴雨後的天氣逐漸放晴,趁大人們休息的時間,蘇偉一個人悄悄摸到河道裏玩耍。

    他跑到河邊,興致勃勃地摸魚。正摸得高興的時候,突然間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他回過頭看,似乎淤積的沖刷物中埋藏著一個東西。扒開沖刷物,一個碩大的蘑菇狀的東西露出頭來。“能有這麼大的蘑菇?”蘇偉有點驚奇,用腳踢了踢,感覺肉乎乎的,蘑菇怎麼會這樣?他有點好奇,又用手摸起來,的確像一團肉,冰涼冰涼的,根本不是蘑菇。

    難道是水裏的“怪物”?突然而至的想法讓他打了個寒戰。他有點害怕了,趕緊後退了幾步,以防遭到攻擊。

    但肉團紋絲不動,絲毫沒有攻擊的跡象。蘇偉膽子大了起來,用一根棍子朝肉團戳了戳,還是沒有反應。這讓蘇偉意識到,肉團並不具備攻擊性。

    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想弄明白肉團到底是什麼東西,他走過去,扒去肉團周圍的雜草,發現肉團有水桶粗細,而且深深地陷入淤泥當中。

    挖了半天淤泥,還沒有看到肉團的底部。似乎很深,下邊也無法用手挖起來。蘇偉趕緊跑到煤球廠,找到父親蘇和平,說他在河道裏發現了一個神秘的肉團。

    正在睡午覺的蘇和平睡意正濃,並沒有放在心上。蘇偉只好自己拿了把鐵锨,回到河道重新挖起來。挖了半天,終於看到了肉團的底部,比上半部細了許多。這種橢圓柱的形狀,讓整個肉團看起來像是一個孩子們玩的陀螺。

    看了半天,蘇偉也沒有看出什麼名堂。蘇偉把肉團扛到煤球廠,找了輛摩托車,把它帶回了蘇村。
神秘肉團賣了一萬元

    正在家忙活的蘇偉的母親令狐俊絲,被蘇偉突然帶回來的這個大傢夥嚇了一跳。“是什麼東西啊?你從哪兒弄來的?”令狐俊絲有點奇怪地問。蘇偉將經過告訴了她。她仔細打量起來這個被淤泥弄得黑乎乎的肉團,也看不出是什麼東西。

    令狐俊絲找來一個大盆,倒滿水,把肉團抬進去。剛開始,她並不敢去碰它,等蘇偉告訴她並沒有危險後,她才仔細地沖洗起來。

    沖洗十來盆水後,肉團終於被洗凈。令狐俊絲發現其外皮如牛皮一樣,內有一層層似肌肉的組織,半腰處還圍著一圈花紋,看起來十分好看。

    令狐俊絲找來大秤,稱了稱,有46公斤重;又找來尺子量了量,高116釐米,胸圍達60釐米,真夠龐大的。

    令狐俊絲找來村裏幾位80多歲的老人,老人們看了也連連稱奇,都說活了一輩子,還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奇怪的東西。

    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令狐俊絲一籌莫展,只好把它擱在有水的盆裏,放在西屋靠門的墻角。

    老蘇家挖了個神秘的肉團怪物。這個驚人的消息很快在當地傳開,很多人跑來看稀罕,連陜縣縣城和三門峽市區的人也利用下班的時間開著車來看。許多天,令狐俊絲早上一開門,就看見門口站了不少人,到了晚上10點多,人還沒有散去。小院裏經常擠滿了人,拉著她問這問那,連下地的時間都沒有。一遍遍的重復回答和無法下地,讓令狐俊絲煩惱無比,想儘快處理掉肉團。

    幾天后,從外地過來兩個人,說是看了當地報紙,特意過來看稀罕。兩個人自稱是山西人,但聽口音更像河北人,他們想買下肉團。這正合令狐俊絲儘快處理掉肉團的心意。

    兩人出價5000元,說還不知道是不是藥材,恐怕不是藥材賠錢。看令狐俊絲有點猶豫,就馬上加價到1萬元。

    令狐俊絲並不清楚肉團到底值多少錢,想著反正放在家裏也沒有什麼用,再說1萬元錢也不少了,就爽快地答應了。

    兩人付完錢,還讓她簽訂了一份不許反悔的協議,並告訴她:他們正在搞研究,準備推廣養殖,等將來成功了,會第一個通知她。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令狐俊絲才從三門峽、洛陽甚至外省前來看稀罕的人們口中得知,肉團經過專家初步鑒定叫“太歲”,很稀罕。

    曾是秦始皇尋找的“長生不老藥”?

    “太歲”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東西?令狐俊絲弄不明白。“太歲”被賣掉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她陸續接到上百封信和無數電話,除了好奇想看和想要高價收購的之外,還有不少希望借此治病或延年益壽的。

    怎麼能治病和延年益壽呢?令狐俊絲想不明白,不過她很早就聽說過一個說法: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說的是農村蓋房子,發現“太歲”之後就不要動工了,不然會招致災禍。

    令狐俊絲從來訪的求助者口中得知,外地發現的“太歲”有神秘的治病功能。

    最著名的,當是陜西周至縣農民吳鳳蓮1992年8月22日在渭河發現的一個20多公斤重的太歲,放在屋子裏,本來很多蚊蠅一隻都沒有了,她還割下二兩多的一塊,倒了一瓢水在鍋內熬化成面糊糊一樣的湯,喝了以後幾天內神清氣爽,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無獨有偶,2004年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農民張永平發現的太歲泡過的水,有人喝了之後困擾多年的頭痛病消失了;還有傳說稱一個肝癌晚期的病人在喝了泡過肉靈芝的水後竟然奇跡般好了。

    這樣的傳聞,讓“太歲”顯得更加神秘。其實早在幾千年的中國古籍《山海經》中就有過“太歲”的記載,稱之為“視肉”、“聚肉”、“肉芝”,也就是“肉靈芝”,是古代帝王喜歡吃的一種可以長生不老的東西,“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故”,“食一片復一片”,吃著長著;明代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也提到了這種“肉靈芝”,並把它列入“菜”部“芝”類,與靈芝並稱為“本經上品”,對疑難雜症有特殊的療效,並且“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所以古代帝王都想得到這種“長生不老藥”,秦始皇就曾經派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到古代瀛洲(現在的日本)尋找這種“肉靈芝”。

    據河北省農科院遺傳研究所王朝江研究員統計,近幾年在國內發現的“太歲”有20多個,分別分佈在東北、內蒙古、陜西、河南等地。在河南發現的除了令狐俊絲的以外,還有在商丘永城發現的2公斤的等幾例,本報有兩三位攝影記者曾拍攝過。

    將來像種蘑菇一樣種“太歲”?

    “太歲”究竟是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不少研究者。

    陜西周至縣的太歲被發現後,西北大學生物系教授楊興中曾經切下一塊進行研究,他發現這個沒鼻子沒眼的肉塊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說明它是一個生物體;通過呼吸指標測試,發現它能夠產生二氧化碳,這表明它能夠產生呼吸作用,還活著;它還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變大,證明它一直在生長。

    至於它是否像傳說中的那樣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楊教授通過檢測發現,它含有50%的蛋白質和核酸,後者進入人體可以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從這一點來說,它還是具備藥物的功能的。

    但王朝江認為,目前發現的“太歲”當中,並不完全都是黏菌複合體,至少還有另一種真菌。

    王朝江曾將一塊“太歲”樣本切割成兩三毫米大小的接種塊,分別放到30個試管的培養液中。24小時過後,他在顯微鏡下發現它們竟然長出了5毫米長的菌絲,菜豆形的孢子和一條條菌絲清晰可見。這表明該“太歲”是真菌構成的組織體,而非黏菌複合體。

    據此,王朝江認為,雖然各地發現的類似的東西都叫“太歲”,但它們只是質感一樣,形態上差距很大,“太歲”至少應包括黏菌複合體和真菌兩種。

    這些研究無疑揭開了“太歲”神秘的面紗,但離看到它的真面目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它為何能快速生長,需要什麼樣的生長環境,含有什麼成分,是否所有的太歲都具有開發價值等,還是一個謎團。

    目前,不少研究人員正著手深入研究,並正在試驗開發推廣的可能。也許有一天,人們可以像種植蘑菇一樣隨意種植“太歲”。[img]

[img]http://i1.ce.cn/sci/khqg/200903/02/W020090302332699573270.jpg[/img][/img]
圖為疑似“太歲”的“怪物”

家住江都工農路的周女士在自家收藏的枯樹根上發現了一個“怪物”,又黑又硬,且日日見長,鄰居和熟人朋友見了都說不清是什麼東西。回憶起曾在媒體上看過關於“太歲”的報道,周女士驚奇地發現,這個不明生物體和“太歲”幾乎一模一樣,昨天請記者幫忙辨別真偽。

    昨日記者在周女士家中看到了這個長在枯樹根上的奇怪不明生物體,“怪物”被放置在衛生間內,呈圓形,烏黑髮亮,直徑12釐米左右,高3釐米。據周女士介紹,這個說不清品種的樹根是自己兩年前偶然得到的,本想收藏做根雕,由於家中地方有限,就把它放在了衛生間暫當臉盆支架。關閉不太嚴實的水龍頭常常將水滴在枯樹根上,去年7月份,周女士偶然發現樹根中間長出一個黑黑的、質地很硬的東西,開始不太在意,誰知越長越大,現在長成了圓盤狀,很明顯不是樹體植株。周女士感到非常好奇,開始每天觀察這個不明生物體。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太歲’,覺得跟這個特別像,而且每天還在生長,說明是個活體。”周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打算將這個“怪物”一直留在家中,直到弄明白怎麼回事為止。採訪中記者發現,周女士家衛生間較為陰暗,濕度較大,客觀上也為“怪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揚州大學農學院植物學專家表示,太歲又稱“肉靈芝”,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其細胞結構接近鞭毛動物。俗稱的“太歲”是介於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命力極強,既有原生生物的特點,也有真菌的特點,是活的生物體。經過對照片的目測,該專家表示,新長出的黑色結構很難判斷,而要判斷其是不是“太歲”,則必須進行解剖和培養觀察。

[img]http://i1.ce.cn/sci/khqg/200904/20/W020090420356710596417.jpg[/img]這就是傳說中的“太歲”
一塊類似肉團、重達40公斤的不明“怪物”,“躺”在河南長葛市市民王金凱家中,經專家初步鑒定,這個“怪物”就是傳說中的“太歲”。

    昨日,記者在王金凱家中看到,“太歲”呈圓餅形,外表面呈灰褐色,像肉體,摸起來冰涼涼的,拍打時感覺就跟肥豬肉差不多。王金凱說,去年5月份,他們全家在長葛市雙洎河河邊遊玩時,發現土裏有個東西,用腳踩很軟,扒出來一看很大一堆,像樹膠一樣。

    這是什麼東西呢?他和家人壯著膽把東西挖了出來,並帶回家裏。

    “回到家後,把它放在院子的水泥地上,後來發現它有生命力,能長在水泥地上,摳都摳不掉。原來一到夏天家裏就有很多蒼蠅,可自從這個‘怪物’來到後,幾乎沒有了。”王金凱說,更奇怪的是,他有意在自來水裏放一塊肉,泡“怪物”的水裏也放一塊肉,結果4天后自來水裏的肉都臭了,可放在泡“怪物”的水裏的肉還和原來一樣。

    今年4月,王金凱帶著樣品,來到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找到張世敏教授。經過專家初步鑒定,這就是傳說中的“太歲”。如今王金凱一家人就開始摸索“太歲”的神奇之處:比如用“太歲”水美容,理療皮膚病;王金凱還開始喝“太歲”水,他說喝了後神清氣爽。


近日,霍城縣薩爾布拉克鎮八村的農民撿到了一個不明生物體,是動物?植物?還是傳說中的太歲,眾說紛紜。這個不明生物體究竟是什麼?還需要有關專家進一步鑒定。

[img]http://i1.ce.cn/sci/khqg/200905/11/W020090511578541733558.jpg[/img]
發現怪物

    5曰3日下午,在地裏忙碌了一天的28歲農民張成虎為了抄近路回家,趟水過河時突然感覺腳下踩到了一個軟軟的東西,彎身撿起來一看居然是一塊肉,出於好奇他就把這個肉團抱回了家。

    令他和家人沒想到的是,這個肉呼呼的東西從到他家後,每天都有人慕名而來。野生動物、寶物、太歲等說法讓他們對這個“肉團”不知所措,希望專家能給一個正確的答案。

    動物?植物?太歲?眾說紛紜

    張成虎說,當時他把這個“怪物”抱回家,一家人看來看去都說沒見過這種東西,他們又請了臨近的一些老人,也說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他只好將這個怪物放到水缸裏養了起來。令他驚奇的是,養了一個星期,這個怪物居然從5.4公斤長到了5.7公斤,怪物本身沒有任何異味,水缸裏的水依然清澈。

    當用手摸的時候,表面不僅很光滑,而且還一點黏度感。看到這個“怪物”到夏天即不生蟲也不變質,張成虎想,這肯定不是肉了,那麼這個奇特的“肉團”又是什麼呢?為了搞個究竟,他先割了一小塊,一看裏面,像是白肉,用火一燒就化了。他還從網上進行了搜索,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參照。也有人就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誰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老,並向他索要。那麼這個肉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生物體,它是否是傳說中的太歲呢?

    究竟是何物要等專家鑒定

    張成虎的父親張德明說,自從家裏有了這個東西後,每天都有人來看,現在不知道這個東西究竟是動物、植物、還是太歲,讓他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不知道如何處理。

    當地人都把它說成是太歲,那麼這個不明生物體是傳說中的太歲嗎?記者致電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陳衛民,他認為,根據對該不明生物體的描述,不可能是動物和植物,有可能是菌類,但具體是什麼還有待於進一步鑒定。在沒有結果之前,老百姓最好不要食用。

    什麼是太歲?                  

    “太歲”又稱肉靈芝,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動物和非菌類的第四種生命形式。細胞結構是接近鞭毛動物的。進化程度介於藻類(藍藻)和原生動物之間。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我們經常聽說,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出自哪,那麼,太歲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它又長成什麼樣子?恐怕就更沒有人說清楚了。

    在農村一致認為,在土裏頭挖出一個肉乎乎東西,就是太歲。當地老人講,過去誰家蓋房子的時候,挖地基的時候挖了個太歲,將是不吉祥的徵兆。所以一旦河裏挖出這麼一個怪怪的,像個肉,又不腐爛沒有任何味道東西,他們第一印象可能是太歲。

    據記載,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一圈,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

[img]http://i1.ce.cn/sci/khqg/200906/11/W020090611561697977411.jpg[/img]
萊西發現的疑似“太歲”


    前天上午,萊西市日莊鎮青峰嶺村村民劉國京在耕地種豆子時,耕出一個黑色、肉狀、外形酷似“人身”的東西。昨日,萊西農科院專家從外貌上判斷,這個東西可能是傳說中的“太歲”。

    刨地挖出疑似“太歲”

    昨日上午,記者在萊西湖北岸的青峰嶺村劉先生家裏看到了這個“怪物”,它拿在手裏較柔軟,硬度有些像涼粉,從外形看來,像一個無頭的舞蹈少女,上頂端較平,有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孔。背面比較光滑,能清楚的看到“腿”“腳”“胳膊”,“臀”部以及腰間的“紋狀腰帶”。

    “我是種豆子耕地時挖出來的。”劉先生介紹,這塊地是他幾年前承包下來的,約有四畝多,前些年一直種玉米。因去年雨水太多,無法耕種,便荒了一年,裏面長滿了雜草。9日下午,他開車來地裏犁地,剛犁了兩行,便在地西頭犁過的地方發現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拿在手裏感覺很軟,像是一塊腐肉。

    看不明白是什麼東西,劉先生心裏很害怕,便把它放在原處,匆匆犁完地回家了。回家後,便驚慌地將此事告訴了妻子。第二天上午,劉先生回地裏種豆時,發現那“怪物”還在原地,不但沒腐爛,好像還長大了一點。於是,他匆匆種完豆子就回到村裏,將此事告訴了村裏的老年人。老年人告訴他,“怪物”有可能是“太歲”。隨後,他將“怪物”拿回了家。

    專家將研究“怪物”細胞組成

    昨日下午,記者聯繫了萊西農科院植保專家張百傑,他看了“怪物”圖片後,認為這個東西與國內先後發現過的“太歲”外形很像,但目前只能說是疑似“太歲”。“僅從外形看還不能下結論,必須經過化驗,作細胞研究後才能斷定其到底是不是。”張百傑教授告訴記者,“太歲”是一種存在於地球上的不明生物體,它的存在、作用和影響在生物學界始終有爭議。

    “太歲”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一種特殊的微生物,即大型黏合菌團原生質生物體。最大的特點是受傷的地方很快能夠生長復原。古籍《山海經》稱“太歲”為“視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盡,尋復更生”。“如果有可能,我會聯繫劉國京,研究一下這個疑似“太歲”的細胞組成。”張百傑告訴記者。

[img]http://i1.ce.cn/sci/kpbl/200907/18/W020090718305644736945.jpg[/img]
幾個沙缸中養著的 “太歲”。
[img]http://i2.ce.cn/sci/kpbl/200907/18/W020090718305644903045.jpg[/img]
果凍狀軟軟的“太歲”。作者:邵國棟



    中新網徐州七月十七日電(朱志庚師城)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太歲頭上動土”。這世間究竟有沒有太歲?它又是啥模樣?它到底有沒有那麼多神奇功效?昨天下午,江蘇沛縣棲山鎮樊莊村的樊姓村民給記者打來電話,稱他們村發現了“太歲”,而且數量有五六個,重達六七百斤重。



    昨天下午,消息得到棲山鎮政府宣傳科證實後,記者立即驅車趕往沛縣棲山鎮樊莊村一探究竟。到達樊莊村附近的路口時,好多熱心的村民紛紛向記者講述“奇跡”,並引領記者到了吳先生家裏。

    據吳先生介紹,五年前他參加縣裏架設電信設施的工作,一天走在當地一條枯竭多年的河道附近時,突然間踩到一種軟軟的東西上,差點摔了個趔趄,留神一看,這塊略塌下的草皮中還夾雜著些黑乎乎有肉感的東西,他估計可能是有人在此埋了什麼東西,沒敢探個究竟就離開了。後來,他從中央電視臺一期《走進科學》電視節目中得知世間有“太歲”,而且和他曾經踩過的那東西非常相像。從此,他對那軟乎乎的“太歲”產生了極大興趣。他和家人多方蒐集“太歲”的資料,了解到它們能夠治病,是肉靈芝,也就更加堅信五年前他踩到的就是“太歲”。

    幾天前,吳先生再次回到當年險些摔跤的舊河灘,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那軟綿綿的“太歲”竟然還在,並且長得更大了。於是他帶領家人一起過去“請太歲”,他們小心翼翼地把它們“頭”上的草除掉,慢慢地從深深的土裏挖出來,總共五個,重達六七百斤。後被他們“請”回家放進幾個沙缸中養著。

    記者在徵得吳先生家人同意後,好奇地試探性抱起一塊普通水桶大小的成型“太歲”。“好重啊!”記者發現,這塊“太歲”頭頂部兩邊各有一個穴狀的“耳朵”。還有一個缸內有一種像人皮膚顏色的皮狀物質,村裏人說它看上去像狗皮,摸上去確有皮膚般的肉感。吳先生說這個是當時他挖的那些糊狀“太歲”的外皮。另外幾個沙缸中的都是整塊的像果凍一樣的靈芝狀的物質。“它們就像果凍一樣軟軟的,發粘,也說不出是什麼形狀。”吳先生告訴記者,“網上都說它們能夠治病,我還找到有關專家進行了鑒定,它們就是能治愈疑難雜症的‘太歲’。‘太歲’是有靈性的,我們這幾天在家裏都能感覺到,它們還活著,還在長。”

    吳先生說請的專家是河北省農科院遺傳生理所研究員王朝江。前幾天他和家人發了幾張圖片給王朝江請他辨別。王朝江說平常大家所說的“太歲”屬於菌類,應該是形體固定,有點像蘿蔔一樣。而他提供的第一張“太歲”圖片有的看上去軟軟的,沒有形狀。而第二張圖片感覺和平常所說的“太歲”比較相符。

    針對吳先生家中的“太歲”,徐州農科院研究員李先生看完圖片後表示,看上去確實像是平常所說的“太歲”。對於“太歲”能治療疑難雜症的說法,李先生說,由於“太歲”生長在土中,表面含有細菌、病菌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並且目前還沒有科學實驗證明它們的治療功效,建議不要食用。關於這個“太歲”的真實情況還有待專家的進一步鑒定。

[img]http://i1.ce.cn/sci/khqg/201005/26/W020100526544617294913.jpg[/img]
25日,記者在海爾路與株洲路交匯處的一家酒店門前看到一個奇怪物體,該物體有一米多長,乍看像只巨型海龜,細看則像膠質物,用手摸一摸感覺其表面很黏滑,把手拿開時還會拉出細絲,沒有任何氣味。據酒店工作人員稱,他們是在張村河河床裏發現這個物體的,有市民當場表示願出20萬元買下,“我們稱了一稱,它足足有700多斤”。

  該酒店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於近日請專家對其進行鑒定。[/size][/font]

2011-9-28 18:18 sinta
好核突丫

2011-9-28 22:53 靈異王
唔知好唔好食嘅呢

2013-2-15 16:31 t4rt54t6
***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